朱子在这里也提到,子在川上曰,就是见得此理无所不在,无所不圆满而在。
墨者的参与,是秦取得河西与魏争夺战胜利的保证。文中说到少主,李学勤先生可能认为即随后即位的惠王子武王,故认为此故事发生在秦惠王的末年。
而史党社先生于2010年著作《再论墨学与秦的关系——从何炳隶先生之说谈起》。不仅如此,何先生还进一步推测,秦之由弱变强,实际是由于墨者的帮助,类似荀子所说的自孝公以下四世有胜的说法,原本是依赖墨徒为其奠定的基础,而不是孝公朝的商鞅变法,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看法。所以还是李学勤先生所言得当。腹朜对曰:墨者之法曰:‘杀人者死,伤人者刑。联系前面墨家追击儒家之所为,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。
同样的想象我们可以作出很多。何先生也认为,只有经过一定发展,秦墨才可获巨子地位,也因此把秦墨的年代上推。这比学界流行的墨学入秦的最早年代,即李学勤先生(包括笔者)的看法——惠王前后,提前了将近半个世纪。
但仅据此条材料,还显孤立,其实同在《吕》书的材料,还是有线索可寻的,《吕氏春秋·去宥》记载: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。墨家是讲事功的学派,墨子看到在魏国不可为,很可能短暂活动就离开了。而秦国之攻最终形成了大一统。在魏国吸收了他最早的入门弟子和他未来的主要助手禽子。
由于墨家在秦国的活动,事关墨家先秦政治活动的主要思路,也事关《墨子》书归真问题。笔者按,在《墨子》的《备城门》、《号令》等篇中,是有许多这样的记载的。
禽子有可能是第一任巨子,赵墨。何先生最主要的论证过程,就是结合献公朝的秦魏间对河西地争夺的形势,以及献公个人的经历,强调献公与墨家兵学的一拍即合,并对墨家师徒充分信任并加任用,墨者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被充分利用,包括城防技术,就连一城的最高军事长官守,也由墨者担任。认为墨家借助城守兵法和大型建筑之长,进入秦国。如果采用了上同之说,那么就必须懂得尚同方为其本。
这个旁证已经被史党社先生批驳: 孙诒让不同意苏说,认为令丞尉、三老、五大夫等制并在商鞅前,何先生误认为这些官名皆出《迎敌祠》篇,实际出自后面的第七十篇《号令》。后世又有传说禽子救孙膑,这是在魏国。禽子赵墨的主要活动范围应该没有齐国,而在齐国以西,所以称作西方之墨者。吴起前 381 年死,田襄子继位墨家巨子。
直到巨子孟胜,墨家核心部分都主要在楚国活动。在这里墨子与禽子一起精研了墨学和城守术。
墨家主张与儒家几无相同之处,可能唯一的相同就是尚贤了。按照春秋时期的平均 年龄,能不能活那么长很成问题。
从《墨子》书我们知道。《吕氏》记载的孟胜及百八十弟子故事。下面引用史党社先生对何炳隶先生文章思路的归纳。巨子腹朜绝对是墨家的重量级人物,并且与秦惠王相当熟络。儒者称之为鲁国,墨家称之为齐国。在《道藏》版的墨经六篇,墨家更是详细辩论了尚同法治的一些理论细节。
相里氏有防御秦国之责,赵墨受其感染应该对秦国抱敌视态度才是常情。而犹之非夫霍也,谓彼是是也,不可。
史党社先生的论证是错误的。秦国之强其实墨家居功至伟,比之商鞅变法更胜一筹。
除了《大取》篇后半部分。80 岁左右高 龄的田襄子奔波于齐(卫)——秦——楚——秦,也太难为他了。
他的目的是纠正儒家的错误学说。此前的例子有灵公年幼为君, 《吕氏春秋·当赏》称为小主,小、少字义皆同,少主就是小主。墨子在魏国的活动显然是失败了,他撼动不了儒家西河系统诸人。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於己也,对曰:谢子,东方之辩士也。
彼若不惟其谓,则不行也」。所以何炳隶先生作出了一些旁证。
这两件事情都是秦惠王最为忌讳的。其中讨论了淳于髡主张皆墨家。
然后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赵墨为什么要入秦。并非墨学只有十论,或者墨学主要内容是十论。
《史记卷四•周本纪第四》:四十四年 (公元前325年) ,秦惠王称王。而且实际上什伍连坐是早已存在的制度。5、巨子孟胜在楚国参与了对吴起的围杀。而只能是墨家当时并没有重量级人物在秦国,没有人引荐。
然而墨家研究者们多有这种议论,本就令人费解。当明确了十策篇的作用之后,再继续看紧接十策之后的《非儒》篇就很是有趣了。
如果田鸠之前有知名墨者在秦,那么秦惠王必然也会预先询问,然后召见。所以如果以领头人的出生地命名,则应该将禽子这一支派称作赵墨。
由于论在现代词意已经被放大,变成了现代所谓议论之论。旁证一:《城守》篇采用了之后出现的秦制官名。